考研的基本步骤如下:
1、确立考研目标
根据个人能力和规划,选定心仪的学校和专业,明确复习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考研准备工作。
2、发布招生简章
学校发布的招生简章中通常包括学校概况、热门专业和院校介绍,报考条件,录取政策,历年报录数据,常见问题汇总,联系方式,收费标准等详细信息,以便大家及时了解本单位最新招生政策及安排。
3、发布考研大纲
每年9月初,教育部发布当年统考公共课及统考专业课大纲,明确各科目试题结构,有助于大家进行针对性复习。
4、网上报名
网上报名分为两个阶段:网上预报名和全国统一报名;预报名对象为应届毕业生,统一报名面向所有考生。
5、报名确认
现场确认是考研报名的最后阶段,主要核对考生基本信息、采集图像、缴纳考试费用等。
6、准考证打印
考生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打印《准考证》,为避免准考证丢失,近年已调整准考证打印时间,考试结束前均可打印。
7、初试
考前应确认考场安排,合理安排出行,避免因交通、找不到考场等原因影响初试。
8、成绩查询及复查
考研初试成绩一般在考后1个多月左右公布,如对个人成绩有异议,可申请复查。
9、自主划线学校公布分数线
自主划线学校将先于国家线公布之前,结合本校招生计划及报考情况,自行确定复试基本分数线,报考自划线学校的同学,如未上线,在国家线公布后,应及时申请调剂。
10、国家线公布
考研国家线一般在3月底公布,教育部将结合当年招生计划及报考情况,分别确定一、二区考生进入复试的基本分数线。
11、考研复试
非自划线学校在国家线公布后,将结合国家线及本校招生计划,在第一时间确定本校复试基本分数线,陆续安排复试。因此,在国家线公布后,需要时刻关注所报考学校最新公告。
12、领取通知书
学校一般在6月初开始陆续发放通知书,通常选择EMS邮寄,你也可以按照学校提示自行前往学校领取。
13、入学
14、考研结束
扩展资料
考研科目共四门:
1、两门公共课:政治、英语
2、一门基础课:数学或专业基础
3、一门专业课(分为13大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
4、其中:法硕、西医综合、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计算机、农学等属统考专业课;其他非统考专业课都是各高校自主命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研究生考试
关于考研机构的选择,我去年报考的是恩波考研,全程辅导(政治、英语和数学)。我个人认为恩波在英语方面的实力最强,尤其是周固老师主讲的阅读理解和作文,我听后觉得老师的解题方法非常实用。学习英语需要踏踏实实,但也要掌握一些得分技巧。
至于恩波的政治,我并不满意,因为我同时听了任汝芬老师的政治课程。相比之下,任汝芬的政治讲座非常好,团队里的近代史老师讲解得非常好,选择题考点非常准确。恩波的政治课程中,徐明德老师主讲的政治内容太多,鲁生老师主讲的哲学课程似乎还可以,王明生老师主讲的近代史课程则过于官话,讲课生硬,同学们都反映他被洗脑了。我买的恩波《小题狂做1200》一书错误太多,很多答案都不准确。我这样说并不是恶意攻击恩波的政治课程,我愿意对我所说的话承担法律责任。到目前为止,我仍保留着那本错误百出的《小题狂做1200》,上面的错误我都特别标记出来了,正是因为这些错误,我浪费了不少时间。至于数学,感觉还行,我也听了前瞻的考研数学讲座,感觉都差不多。
我建议你报考恩波的英语课程,价格优惠且实力强(据说恩波考研机构最初成立时只有英语辅导)。至于数学,你可以自己选择,但建议你不要报考恩波的政治课程,否则你会后悔。
在我们看来,考研相对于高考来说较为简单。以下是一些理由:
第一,从试题难度上看,高考的难度远高于考研
因为高中所学的知识相对较少且简单,为了选拔学生,高考的试题难度会相应增加。这就是为什么高考知识点特别灵活的原因。而考研的内容相比高考要复杂很多,包括政治、数学等公共课,还有专业课!既有笔试,又有复试!考试形式多样,内容涉及多个科目,例如政治要考五门功课,大约十本参考书!这么多内容,能够记住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还要求灵活运用,那么大部分人就无法应对,从测试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试卷没有区分度,是失败的!因此,考研江湖上流传着“高考考智力,考研考毅力”的说法。
第二,从竞争对手的角度看,考研的竞争远没有高考激烈
在高考中,能够获得保送的同学很少,很多保送资格的尖子生也选择通过高考来考取自己喜欢的学校或专业。因此,千军万马都在争夺过独木桥,高手众多,高中生中最优秀的人都会参加高考。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考研的对手,坦率地说,在大学里,尤其是好的大学里,选择考研的并不是学习最优秀的一批学生!因为学习成绩最好的那一批学生要么已经保研了,要么已经选择出国留学或直接工作了!以北大为例,大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选择了出国留学或保送研究生,所以考研考取北大的难度远小于高考考取北大,我们每年辅导的考取北大的学员中不乏来自非211院校的学生,甚至每年都有来自专科的学生。几乎所有高中生都必须参加高考,而并非所有本科毕业生都要考研。所以,在大学里,学习最好的和最差的一部分人都已经离开了考研的战场,剩下跟你竞争的人,水平都差不多。这就好像你去参加举重比赛,你的体重本来属于80公斤级,就只需要参加80公斤级的比赛,不能让你去参加100公斤级的比赛,那对你是不公平的!从这一点上来说,高考的竞争对手分布非常广,什么水平的人都有,而考研的竞争对手水平都比较集中,与你相近!也就是说,在考研中,其实你的对手既不比你强,也不比你弱,要战胜他们你只需要比他们多努力一点点就可以了。
第三,从公平性上来看,高考的区域公平性远没有考研做得好
在北京的高考与山东的高考之间,难度差异显著。即便在全国高考统一命题的时代,某些高校录取北京、山东、湖南等人口和教育大省的考生分数差异,有时甚至高达100分以上。相较之下,考研的区域公平性则得到了很大提升。尽管考研也分为一区和二区,但这一划分是基于报考学校所在区域,而非像高考那样依据考生源地。
举例来说,无论考生来自长春、广西、宁夏还是北京,只要报考的是同一所学校的同一专业,所需满足的条件都是一致的,无需担心地域带来的限制。
然而,从实际准备过程来看,考研的难度显然高于高考。
首先,在复习时间上,高考的准备周期为整整三年。高中伊始,老师和家长便明确告知学生,目标就是三年后的高考。这三年间,学生的所有努力都围绕高考展开,学习内容、心理和生理准备都是为了高考,无需考虑高考之外的事务,全力以赴为这场考试做准备。
而大学生准备考研则不同,一般复习时间在一年左右。尽管考研竞争日益激烈,部分同学准备考研的时间提前,但最长准备时间也就两年。由于大学学习并非以考研为目标,考研复习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在这有限的时间里,除去上课、期中期末考试、四六级考试和考取各类证书的时间,可用于考研复习的时间寥寥无几。此外,许多考研重点内容在大学课程中并未涉及,这对于跨专业考研的学生来说更为突出。
其次,从心态上来看,高考的心态是背水一战,而考研则面临诸多诱惑,坚定信念难度较大。
当前中国现状是,如果没有大学学历,出路往往较为有限。尽管有人高喊“读书无用论”,但若真不参加高考,他们又会表示,“我也没想好不读书能做什么,还是先读大学吧”。因此,对于高考,考生的决心非常坚定,不管成绩如何,都会全力以赴。
然而,面对考研,大部分人的决心远不及高考。大学毕业后,出路众多,可以选择出国、考公务员、直接工作、创业,甚至成为“啃老族”。面对众多选择,意味着面临诸多诱惑和干扰。排除干扰,坚定选择,这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
第三,从学习环境来看,高考的学习环境单纯且积极向上。周围同学都在为高考努力复习,交流的内容都是分数、成绩、解题技巧和学习方法。不学习的人会被老师和同学鄙视。而考研复习的环境则恶劣得多,宿舍四个人,一个忙着面试找工作,一个去旅游,一个宅在宿舍打游戏或看美剧。面对这些同学,提出考研,被嘲笑的人一定是自己。他们会告诉你——趁年轻要享受生活!睡觉、打游戏、谈恋爱等等那么多好玩的事不去干,考什么研呢?你跟他们提考研的好处,他们就会用负面消息来打击你,例如“研究生现在不也找不到工作嘛!读研有什么用?浪费时间和金钱罢了”,“考研那么难,你看我们系每年那么多人考研,考上的才几个啊!”,“以你的成绩想考××大学?很难吧!”……尤其当你发现宿舍里的同学找到了不错的工作、考虑结婚、要出国时,在这种环境下,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此外,高考时,有老师为你制定复习计划,今天学什么、明天学什么都已为你安排妥当,你只需按照计划认真落实即可。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有老师为你解答;不知学习进度如何时,有模拟考试帮你检验水平,找出漏洞。而考研时,你只能孤独、寂寞、无助地战斗,这样的备考环境与高考不可同日而语。
第四,从信息获取来看,高考相对公平,而考研则存在很大的信息不对称。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学校和专业选择时,二是体现在具体的考试备考过程中。高考和考研都需要自行选择学校和专业,但高考时,学生和家长只关心分数能否匹配到理想的学校和专业。至于学校学术环境、专业就业情况、导师、研究方向等对考研选择至关重要的信息,高考时基本不用考虑。
此外,在具体的备考过程中,跨考教育王伟老师发现,高考时大家使用统一的教材、学习资料和学习进度。而考研时,除了政治外,每个人的考试科目都不一样。即使报考同一专业,不同学校的考试科目也可能不同。即使是报考同一学校的同一专业,如果考的是不同方向,复试时的考试内容也可能不同。专业课考哪些书?哪些书是重点?这些问题对本校本专业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回答,但对于外校考生来说则是巨大的难题。
考研与高考相比,还有一点不同之处:本科生没有导师,高考也不需要了解导师信息。但考研与导师的选择密切相关。如何获取导师信息,如何与导师建立良好的沟通,也是决定考研成败的关键环节。